欢迎您访问火博登录_火博下载官方网! 客服热线:0755-29695286
【央视新闻】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交付 “移动海上校区”如何定义海洋人才教育培训新模式?

【央视新闻】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交付 “移动海上校区”如何定义海洋人才教育培训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8-18 12:49     作者: 行业新闻

  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今天(13日)在上海正式交付,这艘2000吨级智能综合科考船,经过优化布局设计拥有460平方米的甲板作业面积、320 平方米的实验室区域,实现了3000吨级科考船的作业能力。

  据了解,“同济号”交付后的首个任务是带领同济大学海洋科学和技术专业的学生到东海上进行实践学习,当年轻学子在真实科研场景中操作精密仪器、采集海洋样本,这样的实践经历能否重塑他们对海洋的认知?这艘被称作“海上校区”的科考船怎么来实现小体量大作为?又会为我国海洋人才教育培训带来哪些新可能?

  “同济”号的外形看起来更像是个大号的游艇,它的总长有81.5米,型宽15米,是一艘2000吨级的智能综合科考船,并不算十分大型,但经过精细的优化布局设计,同济号却拥有了460平方米甲板作业面积、320平方米实验室区域等,实现了3000吨级科考船的作业能力。中船集团黄埔文冲船厂“同济”号总工艺师李正华说,小体量拥有大能力,主要靠他们的模块化设计,根据不同航次科考任务需求,调整模块化作业工况,有效提升船舶任务适应性和作业效率。

  李正华:“同济号”体量不大,怎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不同的科考模式的科考作业?我们是设计融合了多功能的模块化概念。根据不同航次的科考需求,灵活切换成各种不同作业工况,比如说有灵活切换ROV水下机器人作业工况、多台集装箱式实验室存放工况及浮标/潜标保障作业工况,各种工况都能够最终靠一个个的集装箱来排列组合而成。

  李正华强调,同济号的智能化程度更出色,在开阔水域航行时,可以将船舶航行控制权切换至自主航行系统,自主航行系统相当于船舶“大脑”,借助先进的感知设备洞悉水域情况,获取各种航行环境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处理后形成决策动作,根据可遇风险程度自主避碰、无人驾驶,极大地减轻船员的工作所承受的压力,降低人为失误导致事故的风险。在岸端,专业操作人员借助该船5G等高速通讯网络,也可以远程遥控船舶的航行方向、速度、舵角等参数,下达精准的指令,确保船舶在复杂多变的水域中安全、稳定地航行。

  李正华:比如说从广州到上海,途中可能会经过很繁忙的航道,也有一定的概率会经过有一些障碍物或者是逆水而行的情况。“同济号”它可以智能规划航线,导航一条经济性最高、成本最低,顺风顺水的航线。

  同济号具有全天候作业能力,可搭载水下机器人、集装箱式船载实验室及多种类无人系统,可满足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大气环境等综合科学考察任务,也可承担故障检验测试、维修、风电工程勘测考察等海上工程任务。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拓守廷表示,当前已经建造的科考船多为四五千吨全球级船型,具备60~70天超长续航能力,可执行远洋深海任务,但高经营成本制约了近海高频次科研需求。而此次交付的“同济号”作为首艘2000吨级智能化绿色化综合科考船,创造性实现“小吨位、大能力”,既保留全功能科集成,又大幅度降低燃油消耗与维护成本。

  拓守廷:“同济号”2000吨级的天然优势就是成本低,就很适合在我们的祖国周边海域开展工作。在东海在南海用“同济号”就更加经济适用。“同济号”它虽然吨位不大,2000多吨,但是它的功能是很齐全的,能干很多的任务,也是对我们的祖国科考船队体系的完善。

  拓守廷介绍,同济号未来将承担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的运行维护,并开展海洋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海试等工作。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同济号在交付后的第一个任务是带着同济大学海洋科学和技术专业的学生到东海开展为期12天的海上实践。

  拓守廷:同学们在实习当中要学会仪器的操作,数据的收集、分析等等,提升大家的实践能力。 依托“同济号”培养掌握扎实海洋相关的学科基础知识,具备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的创新人才,这是“同济号”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这也难怪同济号除了有作业甲板、实验室区域之外,还拥有人均10.2平方米居住舱室、会议区、阶梯教室、休闲区、健身区等功能舱室。因为这里还承担了重要的人才教育培训任务,学生将在船上参与多学科综合考察任务,通过真实科研场景,实现“理论-实践-创新”闭环培养。此外,“同济”号未来也将向社会公众开放,通过“船岸连线科普课堂”“海上夏令营”等多种形式的“海上课堂”,开展海洋科学知识普及和教育,成为 名副其实的海上校区。

  拓守廷:过去我们主要偏向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做科学。对技术我们做得是比较少的,因为我们缺乏科考船这样的手段,那么未来有了“同济号”,我们就可以走“科学与技术”结合的路子。今后从理论研究到研发技术、海上验证这样的一个完整的链条打通了,为学科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支撑。

  同济大学出版社携1300余种精选图书参展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

  首度踏足格陵兰岛和冰岛,同济大学第二届“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全球治理”极地暑期学校...


相关新闻推荐

...

Copyright © 2002-2019 火博登录_火博下载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1103554号